初探定置漁場
上半年因緣際會上了營業用動力小船的課,雖然還沒考到證照,但只要一有空就想往海邊跑。
從高雄一路往南,算是我與太太休閒假日很常去的方向,喜歡開著屏鵝公路,車速不快,紅綠燈少,路上能一直聊天、聽音樂。
在此之前,除了經常看「在家做生魚片」以外,算是對「定置漁場」一無所知,在高雄也似乎沒有機會看得到。而屏東車城的滿豐定置漁場,算是台灣西南部,少數知名的定置漁場。
根據漁業署近年統計資料,全台灣實際營業的沿岸定置漁場約50-60組,東部與東北部約佔75%,澎湖與台灣西半部約佔25%,車城的滿豐定置漁場算是西半部少數的存在。
此外,石滬是利用石材堆砌的傳統捕魚陷阱,與現代漁網構成的定置漁場原理相似,都是利用地形與魚類習性的被動漁法,像是澎湖七美知名的雙心石滬。而台灣本島也有石滬,就在桃園的新屋。
海底迷宮般的定置漁網
什麼是定置漁網?是固定等待時間捕魚的方式,概念是將漁網放置在沿岸水域,讓魚游進網中被捕獲。而定置網通常會設計成類似迷宮的形式,屬於一種被動捕魚的魚法。
有趣的是,定置漁網設計了許多層房間,讓魚從入口進去後,在裡面東繞西繞,最終被引導到了箱網(陷阱網),魚群最終被會被困住。但其實整個漁網的入口是設計成開放式的,有著易進難出的特性,所以魚可以游進去,也可以游出來,算是相對佛系的捕魚方式,因此許多人稱這為網開一面的設計。
而網具設計成不同大小的網目,能抓到不同尺寸的魚種,也能並避免捕撈過小的魚。
因為這類守株待魚的方式,因此也被認為是相對海洋友善的漁法。當然缺點就是無法決定漁獲量,也無法明確得知要補哪些魚種。而漁網放置的地方與捕撈時間,也仰賴漁民們的多年經驗。
從高雄往車城、恆春的路上,下高速公路後,就在過了竹坑往車城方向上的一個小海灣,右轉就會到滿豐定置漁場。滿豐一日收魚獲兩次,分別是上午與下午,是為了根據潮汐的變化來收網,這天正好趕上下午5點收魚獲的時間。
抵達時候現場就已經有許多人在等著,看著遠方的船筏在收著魚獲,真的就在離岸邊不遠的位置。船筏慢慢駛進港內,上面十多個工作人員,一個大斜坡放滿了漂流木,一條繩子慢慢將船往上拉,就這樣把滿船的魚貨拖上岸。
現場非常熱鬧,大家都在搶著挑選最新鮮的魚貨,除此之外,就算是非收漁獲時間,滿豐也有自己冷藏系統,能買到許多冷凍的海鮮。現場還能殺魚,幫你所購買的魚,都切好仔細裝好,也有冰塊讓你能帶回家。
友善漁法與食魚教育
這樣的漁場,若能結合觀光遊程,便能設計成一個很有趣的旅遊體驗。像是如果先來漁場附近導覽,然後看船筏把漁獲載進來,挑選魚之後,再拿去代客料理的餐廳一魚三吃,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就是這樣做,讓吃海鮮這件事更往上游走,讓消費者認識餐桌上的魚從哪來。以及更重要的,如何被捕撈。
就像現在也有許多人漸漸關心起雞蛋的來源,母雞是在什麼樣的飼養環境而下蛋,我們可以有哪些選擇等等,概念是一樣的。
如此以固定的方式來捕魚,漁獲會隨著季節、洋流、時間與地點等而有所差異,無法決定補什麼魚,這裡有什麼就吃什麼,符合吃在地的精神,吃魚也要吃著時。
就這在一直待在一旁,看工作人員將顧客要的魚都整理完畢,一部分的漁獲也都上車,採買的民眾也一一散去。突然想起來,以前玩世紀帝國時,會用漁船在建造漁網來捕魚,大概就是這個概念吧。
Back to Top